中國醫生急救美國大媽獲贊,引起了社會對院外急救的廣泛關注,為此中央電視臺的新聞直播間專門做了一個15分鐘的報道:
報道中救人的是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唐子人,唐醫生在圣地亞哥海洋公園游玩時,遇到一個美國游客突發心跳驟停,倒在離他約十米的地方,一個人堅持胸外按壓約十多分鐘,等到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到位后成功將其復蘇!
唐醫生表示:及時施救和AED缺一不可!
事實證明,一個突然心跳驟停的患者,每提前除顫一分鐘其成活率就能增加7%-10%。面對中國每年超過50萬的猝死人數來說,AED配得上“救命神器”這個詞。
驚喜的是,“救命神器”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智能急救站-我們身邊的“救命神器”
據統計83.27%的院外急救突發事件發生在社區,而在面對社區內的危重疾病,大多數社區醫療組織顯得束手無策,只能呼叫120進行急救。廣東天鷹救援公司和北京辰邦急救將人人需要的急救知識和人人能用急救產品放到智能急救站/救援島內,安裝到社區的周圍,可以讓廣大的人民群眾都得到急救培訓和急救用品,開創了公共場所生命救援的新形式,推進了急救社區化的工作,為公共場所安全穩定提供了更加便捷有效的保障。
智能急救站/救援島里面放置了很多不同的醫療用品,其中就配備有“救命神器”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在這個智能機器的旁邊工作人員為我們演示了從點擊選用領取急救物品到刷身份證認證,然后取出“救命神器”,整個過程也就十幾秒,如此方便快捷的智能化院前急救服務,真正有效填補了專業急救到來之前的黃金急救空缺,為社區帶來了智能化的院前急救服務。
而且根據場景需求不同,急救站內還可以配備不同急救設備,目前在北京在海淀、東城、朝陽區的社區共設置了50多個急救站。“取用最多的是一些止血和包扎用品,輪椅也比較多,望京有一個社區一年來輪椅的使用頻次達到了200次。”工作人員說,目前智能急救站主要設置在社區,今年有望在地鐵、公交以及其他公共場所繼續推廣。
在危急時刻,智能急救站確實給不少居民解決了燃眉之急。比如,一次居民魏先生的父親突發腿疾,行動艱難,魏先生想起在小區散步的時候看到的辰邦急救站,只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通過下載辰邦急救APP,現場掃碼,僅用了10秒鐘的時間就成功借到了一臺輪椅,讓父親得到了盡快的救治。
急救社區化,我們在路上!
目前我國對建立完善的急救體系傾注了很多的關注和支持,急救社區化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社會的安全穩定具有深遠的意義。
紅立方醫療作為急救社區化工程的參與者,踐行者,一直在積極參與此項工作的推廣及服務,為國家的應急管理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